蒿山(蒿山少林寺门票)_理财保险_智行理财网

蒿山(蒿山少林寺门票)

jodie 0

□ 郭银屏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我们一行人相约从离石出发,怀揣虔诚之心前往心中的圣地骨脊山。

骨脊山地处吕梁山脉中段,《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清康熙《永宁州志》、乾隆年《汾州府志》都有关于吕梁山名骨脊山的记载。现代意义上的吕梁山是指纵贯山西西部,绵延数百里的吕梁山脉,典籍中的吕梁山就是现在的骨脊山。骨脊山因地名和行政区域上的吕梁相同,便有了一种代表的意象。在我的心里,无数次的想象过它的雄奇险峻、它的伟岸挺拔。

季春时节,乍暖还寒。走进信义大东沟,踏上幽静神秘的土地去拜谒心中的圣地。沿着一片林谷行进,一条路向上弯曲延伸,路旁一树盛开的楸子花在晨风拂扶下摇曳生香。在蜿蜒上升的山路大约行进了10多里路,道路完全隐去,人只能在草坡和树丛中穿行。“好清澈的水”,走在前面的人兴奋地叫了起来。但见一条河流从山谷中潺潺而来,水流清澈明朗,这是离石小东川的源流。河两旁堆了厚厚的落叶,踩在上面软软的,像是给足底一个轻轻的按摩。涉水过河再向上走,进入了真正的原始森林中,路上绿草旖旎,栎树、榆树、桦树、松树,不知名的树交替出现,林木森森,遮天蔽日。在抬头观赏枝上嫩芽时,无意间看到对面的山坡下有一大块冰或者是积雪,我感叹大自然的包容,赶快以嫩芽新枝为前景,以冰雪为主体拍下了这一奇观,并且脱口而出,“谁说夏虫不可语冰,绿叶也可与冰雪对话!”

再往深处走,眼前呈现另一番景象:只见巨石叠荡,嶙峋起伏,呈现不同形态,有的如鲤鱼腾跃,有的如青蛙望月,有的如犀牛负重,还有的如豚豕聚会挤成一团。《水经注》关于黄河的描述:“……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公渀泄,震天动地”。《列子·黄帝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可以想象,数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泽国,洪水滔天,巨石翻滚。眼前的石头应该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巨浪冲击,在千磨万击后失去了棱角,静静的躺在这里感受时光的流转。阳光从树丛中钻进来,洒在地上、石头上和横七竖八的枯树上,斑斑点点,更增加了森林的神秘幽静深遂,置身其间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

我们在丛林中迂回穿行,一会儿低头猫腰,一会猿猱攀木。走在前面的人给后面的同伴拔开灌丛,相携向上。因为是季春时节,山里少有五颜六色的花,落叶松新长出的叶子,清新嫩绿,在透过缝隙的阳光下娇艳而蓬勃。路上在卧着或站立着的枯树上我们惊奇地发现树干上长着一朵朵的象蘑菇一样的缀生物,有的像铃铛相间排列悬挂树上,有的像扇形的伞盖,上有一圈圈的纹路,有的像蝴蝶的翅膀密密匝匝长在树上,翩翩欲飞,有的长成了厚厚的肉瘤,用手摸上去有木质触感,那是岁月留下的标本。后来我在资料中查到,这种植物叫树舌灵芝,多长于杨、桦、柳、栎等树的枯木上,有药用价值。

路上不时与野兔、松鼠不期而遇,我们并不去打扰它们,它们也不惧怕我们,甚至还支楞起耳朵看着我们,只在我们走近时才“嗖”地钻进深林中去。

这片林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长在石头上的树。那些树有时是一棵,有时是两棵、三棵,有时是一丛,端端地长在大石头上挺且直。那些伸出的根脉虬扎蜿蜒,牢牢攀爬在石头边缘,又顺着石头向四周延伸,再在适应的空间、石缝里深深地扎下去。那些根有时要绵延数十米,直到找到落脚的地方,根脉迁延错综交织,为树杆汲取向上的能量,而那些树杆则尽力向上伸长,迎接着太阳的光和热。来自地面的水分养分和来自天空的阳光热能在这种执着和顽强的较量中演绎了一场绝地求生的生存法则,并且站立成了挺拔昂扬的姿态。

我在一丛长在石头上的栎树旁站立了许久,看着那直挺挺向上伸长的枝干,不由地心生感慨。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这是大自然的法则。这使我想起多年前在妇联工作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在我市农村考察时说过,这些地方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但十多年后,我们通过一场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战,让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和那些生长在石头缝里的树一样,是用信念、坚韧、不屈扎下的根。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大抵都是相通的吧!

攀爬腾挪了又十里许,眼前豁然开朗,细看时,两棵古老的松树旁立着一座界碑,我们来到了离石、交城、方山交界的地方。这是一处亚高山草甸,从脚下一直延伸开去。地上绿草如茵,蓝天白云从头顶飘过,牛儿悠闲散步,这里是天然的草场,进入春季,附近的农民们把牛放进山林,让它们自由觅食,隔几天去看一次,一直持续到冬季来临,才把膘肥体壮的牛赶回家。在这里生灵装点着大地,大地回馈着生灵,自然与人类以温情的方式相处着。

从下往上看,骨脊山主峰嵯峨挺拔,高耸入云,目测垂直距离约有500米左右,坡度约七八十度。在主峰的山脚下有一片乱石滩,那是山体石壁经年历月在风雨霜雪、严寒酷暑的侵蚀下一层一层皴裂剥落下来,铺在山脚下,形成一片睡着的石流海。那一块块石头棱角分明,像是刀削斧劈过的。大自然不急不躁,却用最具韧性的时光之剑把大地雕刻成别具一格的样子。石流海厚约两米左右,是到达峰顶的必经之路,这一片石流海在风雨之力和漫长的地质运动中石头与石头之间契合的很好,形成了相互的支撑,走在上面稳稳的,心里很踏实。

穿过石流海,顺着山坡往上爬,半山腰看到一座石头堆砌的雕像,象是一群神龟驼着一个石人,石人双目如炬,凝神远望。据说这里是大禹治水时登临过的地方,有人叫他禹王石。不过依我看,这更像是一个士兵匍匐在地,深情仰望着前方的骨脊山顶,叫他守山石似乎更贴切些。

再往上爬,山体更加陡峭,我们拔着草丛攀援而上,走走停停,在迂回攀爬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登上了骨脊山的最顶端。人在山头像是被四周的山林举在了头顶。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四周群山莽莽苍苍层峦叠嶂,漫天云海跌宕起伏。经过多年的荒山治理、退耕还林,原始林和人工林相得益彰,当下目力所及,山峦绿意飘缈,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愈发壮美,让人不由感叹天地浩瀚,山水成韵。

骨脊山不是吕梁境内的最高点,站在骨脊山巅,东北方向有海拔2830米的孝文山、2708米的云顶山,骨脊山2535米,位列第三。 因康熙版《永宁州志》有“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蒿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的描述, 且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便有了几分神秘的、神圣的色彩,成为吕梁地标性的存在。

典籍中记载骨脊山顶有汉刘耽碑,是关于大禹治水的碑记。我们没有看到大禹治水碑记,但这已不重要了。大禹治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已经深深镌刻在国人的心中。在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三千年的文明,但同时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一次次的堤坝决溢,淹毙人畜、冲毁家园,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黄河安澜成为人民共同的祈盼。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顺应水性,“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因势利导、科学施治,克服重重困难,与百姓一起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洪水搏斗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神话作为先人治理水患的典范,其超凡的创举,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奉献、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绵延。那不断延续出现在山川大地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都江偃、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引黄入晋等等,这些工程因势利导,创造创新思维都和流传千古的大禹治水的精神一样成为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铭文,也深深地镌刻在吕梁儿女的基因里,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焕发生机的精神力量。

“不上骨脊山非真正吕梁人”,下山的路上我们一行人笑谈着这句鼓励自己最终登顶的口号。

蒿山(蒿山少林寺门票)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