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典型案例)_股市消息_智行理财网

民法典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小灿 0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宇

今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一周年,这部法律对公益诉讼有专门规定,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一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扎实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有效保护了个人信息安全。

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提起公益诉讼188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9件,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95万余元,均得到人民法院判决支持。

75-79000第七十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侵犯他人多项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网信部指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依法办理了哪些典型案件?

案例一:打击非法销售,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安全。

2021年2月至9月,刘通过互联网收集不特定人群的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委托他人查询相应的手机号码,然后将上述信息对外出售。经鉴定,刘出售公民个人信息2.7万条,违法所得共计人民币7.8万元。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经调查审查,在指控刘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刘某删除信息数据,公开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78000余元。刘积极悔罪,自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积极支付全部赔偿金。法院经审理,对刘判处刑罚,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

案例二:打击“暗网”交易,保护个人财产信息安全。

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李某某利用翻墙软件登录“暗网”,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家庭住址、金融账户、贷款信息、购物清单等。然后利用带有匿名功能的聊天软件进行销售,涉及信息900多万条,获利10多万元。顺义区人民检察院经调查审查,在指控李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李某删除信息数据,公开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10万余元。诉讼过程中,李积极悔罪,自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自愿支付全部赔偿金。法院经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

案例三:打击客服人员倒卖,保护个人轨迹信息安全。

2020年至2021年,航空公司客服外包人员秦某某、李某某利用航空公司客服后台系统,非法获取并出售旅客行踪信息3000余条、身份证号、通讯联系方式等其他公民个人信息400余条,累计非法获利65000余元。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经调查审查,在指控秦某某、李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删除信息数据、公开赔礼道歉、支付赔偿金6.5万余元。法院经审理,判处秦某某、李某某刑罚,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针对相关航空公司客服外包中心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员工管理、信息保密等漏洞,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发出检察建议。

民法典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