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代转金冲减(社保代转基金)_股市消息_智行理财网

社保代转金冲减(社保代转基金)

jodie 0

来源:四川日报

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五大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等作出明确指导。

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实施意见来了,快看你家乡未来啥样

根据《实施意见》,五大经济区的近期发展目标锁定“2022年”。

到2022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5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

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接近1万亿元,初步建成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9000亿元,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

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力争达到4000亿元;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根据5个《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将是未来发展中的一大重点。比如,成都平原经济区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川南经济区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争创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一批宜居县城、特色小镇、特色村落。

链接:

《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干”“支”协同、差异发展、协调联动、务实创新,完善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实施保障体系,着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产业协作共兴、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物流体系联建共筑、改革开放一体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做优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环成都经济圈,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高水平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二、发展定位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经济增长极和内陆开放高地,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统筹布局产业和服务功能,推动环成都经济圈融入成都发展,共同打造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地、重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国家级现代化城市群。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区域一体化的引领作用,推进成德、成眉、成资同城化突破,共同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以眉山、遂宁、资阳、雅安为重要支撑,在西部地区最具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深化川渝合作,共同建设世界级成渝城市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到2022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5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成都发展能级进入全国前列,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显著提升,经济区发展联动性、协同性持续增强,初步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

四、发展路径

推动成都“主干”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推动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方面同城化进程,共享成都发展环境、政策、资源、平台,促进“主干”由“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

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环成都经济圈,充分发挥和有效整合各地的比较优势,突出“集群”特征,在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利益分享等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推动成都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部分产能向环成都经济圈疏解转移。

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协同发展。通过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等途径,突出“联动”特征,加强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合作,高水平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

五、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加密国际航线,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全力打造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完善区域支线机场网络,推进遂宁南坝通用机场迁建工程建设,加快开工建设乐山机场主体工程,推动实施绵阳南郊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二)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编制实施成都平原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推动铁路布局网络化改造。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资阳线前期工作并尽快启动建设,加快绵遂内铁路前期工作。

(三)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依托成绵乐城际、成渝客专、成灌(彭)、成都经蒲江至雅安、成遂、成都枢纽环线等铁路,增加城际通勤班列,缩短发车间隔,优化发车时间,加快形成“一环七射”公交化开行格局。实施铁路乘车便捷化改造,缩短候车、检票时间,推进成都东站实现地铁、铁路客运安检互认。

(四)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成都至宜宾、成都至丽江、成都经济区环线、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潼南、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扩容、绵阳至西充、绵阳至九寨沟、雅安至康定、峨眉山至汉源、乐山至西昌高速马边至昭觉段等高速公路建设,新开工成都至绵阳高速公路扩容、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

(五)畅通城际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成资、成雅快速路建设。加快天府大道北延线、资简、资阳临空经济区至天府国际机场北、乐眉、丹蒲、仁简、资仁、乐金快速通道、蜀都大道东延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干线连接线建设,打通市际“断头路”。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出入口通道,畅通城际通道与城市路网衔接转换。

(六)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功能,形成无缝衔接、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现代化网络。积极推动区域交通出行“一张网”、智慧运输服务“一点通”、公共客运服务“一卡通”、政务管理服务“一站通”,充分提升成都平原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管理水平。

六、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一)流域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积极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市际合作,加强跨市水体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河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岷江、沱江、涪江等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鼓励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

(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落实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制度,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实施成都平原地区臭氧防控专项行动方案。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协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尾气治理、工业减排、露天禁烧等综合治理措施。推动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

(三)统筹资源环境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李家岩水库、武都引水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等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毗河供水二期、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工程前期论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统筹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处理等项目布局,构建区域性回收、加工和利用网络。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四)区域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建立健全跨市县环境联合执法及违法行为查处协调机制和危险废物跨市县转移协调机制。完善部门间应急协作机制,打造信息共享互通平台,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基于“三线一单”的差异化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七、产业协作共兴

(一)加强产业协作配套。推进“总部成都”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骨干企业集群,支持成都设立蓉欧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协作发展模式,联合开展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提升区域产品配套率,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率先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陆续开放接入全省数据资源。共建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成雅甘产业联动区。

(二)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大熊猫、古蜀文明、三国、三苏、石刻、道教、佛教、峨眉武术等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强化区域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发挥成都全省旅游“出入口”的集散地作用,共同打造成乐环线、大熊猫生态文化、两汉三国·秦蜀古道、茶马古道、环龙门山、环龙泉山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大成都、大峨眉等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推广竹编、年画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线路开发、商品销售、联合执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三)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提升成德、成眉、成雅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推进成德资配套产业园建设,促进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与环成都经济圈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成阿、德阿、甘眉、成甘等飞地园区建设,有力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八、区域创新能力协同提升

(一)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共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跨越发展,高质量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和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对接合作。围绕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协同创新,争取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和转化。共同打造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知识产业经济圈,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大孵化体系。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应用型高新技术交易中心。

(三)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区域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科创贷”“科创投”等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推进跨区域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建设,共同打击和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提供专利挖掘、申请、维护和管理等服务。推动质量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

九、物流体系联建共筑

(一)共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及航道整治工程、乐山西部冷链物流中心、中国(遂宁)西部现代物流港、资阳公铁物流港、峨眉燕岗无水港、雅安无水港、彭山青龙物流园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物流产业园等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多式联运、城市绿色配送节点布局。推动成都、德阳共建国际铁路物流港,创建国家开放口岸。共同推进中欧班列(成都)和成都经广西、云南至东南亚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二)共同培育物流市场。加快成都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区域内跨国企业全球配送需求。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各地设立联合办事处或揽货受理点,整合现有出口贸易需求,向成都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集货。

(三)协同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制定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物联网+物流”发展。推动中欧班列(成都)实现铁路口岸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共同制定统一的货运车辆运行标准和公安交通执法标准,推进货运场站、托盘、集装箱等共享共用,依托线上线下“公路港”和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货运直达班车和“卡车航班”,实现公路货运“定时达”。

十、改革开放一体推进

(一)推广运用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和政策,强化制度对接、平台融通、产业互动,支持符合条件的经济功能区和县级行政区域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推行行政审批跨市“无差别化”受理,将成都平原经济区率先打造成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区域。强化海关联动,推进眉山、资阳等地海关驻点设置。

(二)共同争取过境免签等政策。建立健全外籍人士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夯实管控基础,推进成都口岸对部分国家外国人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争取将过境免签活动区域扩大至环成都经济圈更多地区。复制推广成都口岸落地签证代转申请服务经验,更大效能发挥成都口岸现有落地签证政策优势。

(三)争取新设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强申报单位对口协调,借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德阳、绵阳、资阳、遂宁、乐山等市申报创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

十一、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一)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支持通过远程共享、集团联盟等方式,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相互开放培训资源,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互认。鼓励在蓉高校与其他城市高校在教学、科研、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深化完善职业教育联盟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发展。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推动异地门诊医疗全面联网结算。推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等在蓉三甲医院与各地紧密合作。建立卫生应急协作机制,推动健康大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鼓励医务人员跨区域多机构执业。

(三)推动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协同经办,完善异地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医保监管联动制度,推动违规查处结果互认。推动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和养老待遇领取资格核查互认,鼓励联建或跨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

(四)强化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药品安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等保障体系,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及资源共享合作。建立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及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合作联动机制。推行两级分类、全面放开、区域调控的落户政策。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

(五)开展公用事业合作共建。统筹配电网规划,共同实施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行动和配电网网架优化行动。协同推进天然气输配气管网建设,提高区域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推进通信一体化整合,推动德阳与成都等市共用028区号。鼓励跨市开展城市供水、供能等公用设施合作建设和运营。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由联席会议统筹指导、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协调、部门分专项领域牵头推进、经济区各市共同实施的协同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建立高效落实机制,实行“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管理。

(二)强化任务实施。在联席会议统筹指导下,实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式管理。修订《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引导目录和县域经济考核办法、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三)落实主体责任。经济区各市是推进协同发展的责任主体,要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四)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协同发展的具体政策,发挥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加强市际横向协作,强化政策保障,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协同招商引资机制、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互动。

《关于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川南城市群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产业协作配套、市场体系协同开放、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川南经济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承担全省南向开放主战场重任,勇当南向开放排头兵,全面提升川南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到2022年,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经济总量接近1万亿元,培育形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初步建成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二、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构建铁路对外大通道。积极对接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成自宜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尽快开工自贡至宜宾段,力争2023年全线建成;加快推进成都至贵阳铁路建设,确保2019年建成投运。同步推进渝昆高铁建设,争取2019年开工建设重庆至宜宾段,力争2023年建成投运。加快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建设,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协同推动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宜宾港进港铁路。

(二)构建便捷高效城际路网。加快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建设,力争2020年建成投运。加快成都至宜宾、G4216宜宾(新市)至攀枝花、宜宾至彝良、叙永至威信、G8515泸州至荣昌段、古蔺至习水、内江城市过境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宜宾至威信、宜宾至新市、古蔺至金沙、泸州至永川、大足经内江至南溪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内江至自贡等城际快速通道,加快自贡至泸州港公路建设,推进 G247、G353、S210、S438、S212等国省道提档升级,逐步消除普通国省道“断头路”“瓶颈路”。推进客运交通公交化运营,提供同城化交通服务,实现不同客运方式客票一体联程和城市间一卡互通。

(三)提升航运航空承载能力。建立健全航道及岸线开发互动机制,加快整合泸州、宜宾、乐山等地港口资源,建立铁公水多式联运长效机制,合力打造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浅滩整治,加快岷江龙溪口至宜宾段航道整治、沱江(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航道升级等项目建设。强化支线机场能力,加快宜宾机场迁建工程建设,力争2019年建成投运。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科学确定通用机场选址。

(四)构建泛在普惠信息网络。加快通信枢纽和骨干网络建设,推进网间互联带宽扩容,实现城市固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无线网络在主要公共区域全覆盖。推动电子政务平台跨部门、跨城市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支持开展5G网络试点,打造智慧城市群。鼓励电信企业逐步取消城市群固定电话长途费,实现区域通信一体化和电信市场一体化。

(五)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大电力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售电侧主体,扩大和创新电力市场化交易。促进电网融合发展,加强电力资源整合,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巩固和完善500kV、220kV电网骨干网架,完善110kV及以下输配电网络。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布局地下储气库,增强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煤炭集运系统。

(六)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加强跨流域、跨区域引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加快兴文新坝、叙永倒流河、资中两河口、自贡大安区楼房湾等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渠系配套。加快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研究。加快实施长江、岷江、沱江干支流防洪治理,加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三、集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七)协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大数据、电子元器件、北斗等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就地转化利用,建立页岩气开发利用共享机制,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废弃物处理及利用装备、污染防治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推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标准化试点,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硬质合金材料、高端金属复合材料、锂钒钛材料、先进轻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化工容器设备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组建川南供应链战略联盟,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现代建筑业、电子商务、康养度假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林竹、茶叶、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旅游+”融合发展,联合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共同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

(八)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大力提升国家级开发区承载能力,推动发展较好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发展空间不足的开发区扩区调位。加快泸州高新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提升各类园区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鼓励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强园区合作和平台共建,推动各类产业发展平台政策共享。规划研究川南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

(九)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支持白酒、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物流等行业领军企业强化产业协同和高效分工,整合产业链和优势资源,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强做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组建区域产业联盟、协会商会,强化行业自律,统一行业标准,协同打造“川南造”优势品牌。

(十)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协同推进化解落后低效过剩产能。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转型发展,鼓励市场化债转股,力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低效、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联合推动企业搬迁改造,清理整合“散弱荒”园区,支持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等产业。

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一)统筹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修订完善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修订完善川南城市群规划,编制川南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内江、自贡、宜宾、泸州聚合发展,构建川南都市圈,建设内自都市区、宜宾都市区和泸州都市区,形成川南城市群“一圈三区”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推进“多规合一”。

(十二)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宜宾、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其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强化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编制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建设,率先实现铁路、城市快速通道公交化运营,推动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十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争创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一批宜居县城、特色小镇、特色村落。提升县城、中心城镇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等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五、整体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

(十四)优化一体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相互开放,共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各市、县优先保障区域一体化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搭建川南经济区人才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区域人才市场。加快建立区域统一市场规则,健全执法、企业年报等制度协同机制,推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联合执法。加快统一的市级社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机制。积极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支持组建川南担保公司,支持设立川南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

(十五)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深化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改革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川南经济区实现全覆盖。发展壮大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3区+N园”模式创新,支持宜宾、自贡、内江等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协同改革先行区。

(十六)协同推进开放口岸建设。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强泸州港、宜宾港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及长江武汉港、南京港、上海港等合作,打造四川主要水上外运口岸。推进泸州港、宜宾港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申建国家开放口岸。支持宜宾、泸州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改扩建。支持川南4市开通至北部湾和广州、深圳的铁海联运班列,建设西南(自贡)无水港。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布局分拨仓储、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现代物流综合港。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系统运作,支持内江、自贡新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国家在川南新设综合保税区。推进自贡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十七)推动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川渝滇黔区域合作,支持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合江片区),推动隆昌与荣昌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挥川滇黔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与昭通、遵义、毕节、六盘水等地产业联动,建设赤水河流域合作综合扶贫开发试验区。加强川南经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深化与武汉、上海等沿长江城市合作,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川南高校创造条件扩大招收南亚、东南亚留学生规模,建设东盟留学生基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和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扩大南向国际产能合作。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十八)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推动基础教育合作,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异地就近入学。加强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推动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学科建设。打造地方性、应用型高职教育联盟。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骨干示范中职学校、优质特色职业院校。

(十九)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依托西南医科大学,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规范发展医疗联合体,推动川南4市医疗机构与成渝两地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进远程会诊应用。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医保异地结算协作机制,建立医疗损害异地专家鉴定及医患纠纷异地专家调解制度。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建立医疗急救网络和调度指挥急救协作机制。

(二十)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共享,为所有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职位发布、就业政策咨询等均等化服务。建立跨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交流。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深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动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劳动能力鉴定信息共享。研究建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同城衔接机制。

(二十一)建立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推进跨市政务互通、信息共享,统一规范政务服务建设标准,实施政务便民利民措施,推动政务事项跨市通办,整合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实现川南便民服务“一卡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等保障体系。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区域综治工作中心信息化平台信息共享。协同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推动毗邻地区城市管理无缝对接,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和网格化综合巡检制度。 七、强化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

(二十二)加强生态建设合作。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沿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川东南石漠化敏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盆中城市饮用水水源—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等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实施山地丘坡耕地治理、矿山环境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强金沙江、沱江、岷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支持开展川南森林城市群建设和国家级、省级园林城市创建行动。

(二十三)协同推进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编制釜溪河、越溪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建立统一的监控信息发布平台,共同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加大土壤质量管控力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编制和应用。

(二十四)统筹岸线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水域岸线及其用途管制,合理设置港口码头和生态保护区。实施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非法码头和采石塘口还林还绿、岸线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林相改造提升项目。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项目。依法查处距离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化工企业,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依法关闭。对化工、农药等危重污染产品进行严格的航运及物流管理。 八、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细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年度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

(二十六)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对接、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建立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协同治理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开放开发平台合作共建机制和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

(二十七)落实主体责任。川南4市是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实施主体,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探索组建合作联盟、专项工作组、重大项目建设联合指挥部等政府间合作组织,加强部门对口联系,扎实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功能定位,以重大交通项目、产业项目和活动平台为抓手,加快培育川东北城市群,着力推进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全面提升川东北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到2022年,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9000亿元,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区域间联动性、协同性持续增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初步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大力推进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达州、广元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造我省东向沟通长三角、北向沟通京津冀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合作,开辟我省通江达海新通道。开工建设成南达万高铁,同步推进西安至重庆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启动广巴铁路综合物流场站建设。加快推进绵阳至西充、营山至达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推进达州至万州直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绵阳经苍溪至巴中、南充至潼南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口至宣汉至大竹至邻水、大竹至垫江等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建设巴中机场,加快达州机场迁建和南充、广元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阆中机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协调推进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渠江广安—达州段航运配套工程建设,推动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联动发展,加强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同合作发展,支持建设达州—万州铁公水联运港,开辟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

(二)统筹推进能源设施建设。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页岩气资源调查力度,进一步加快通南巴、普光、罗家寨、龙岗、元坝等气田建设。加快500kV、220kV、110kV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城市输配电网络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水电资源,科学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序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推行垃圾焚烧发电、低温余热发电、农村沼气发电。加大油气管道建设力度,推进巴中地区供气管道、元坝—德阳输气管道、元坝—阆中—南充输气通道建设,完善油气支线、城镇燃气管网和调峰储气设备。

(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武引二期灌区、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土溪口水库、双峡湖水库、回龙寺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江家口水库、固军水库、亭子口灌区、渔洞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展罐子坝水库及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渠江流域防洪规划,加强渠江、嘉陵江干支流防洪治理。加快推进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实施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四)完善区域信息服务网络。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接入。加快巴中西部云谷基地、广元云计算数据中心、南充川东北云计算中心、广安北斗思源大数据中心、达州云计算及川东灾备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区域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五)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修订完善川东北城市群规划,编制川东北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发挥南充、达州“双核”带动作用,以重要交通骨干通道为纽带,推进南达发展带、广巴达发展带、嘉陵江发展带建设,构建“双核三带”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

(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南充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节点。支持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达州与万州协同发展。支持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广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支持巴中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

(七)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突出各县城、重点镇的发展定位,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人口经济集聚规模和产业布局,提高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能力。推动毗邻人口大县协同发展,支持阆中、南部、苍溪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业宜居的特色小城镇。

(八)完善提升城镇功能。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公园绿地等建设,增强城镇防洪防涝能力。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严格保护城市山体森林和江河湿地资源,共同打造川东北森林城市群。

四、强化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九)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能力,重点发展现代能源化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国家锂钾综合开发示范区、中国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中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秦巴地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川东北特色经果林基地、西部丝纺服装研发及生产基地、川东北白酒产业基地、西部知名绿色食品饮料基地和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古城古镇、巴山秀水等一批重点旅游线路,打造大巴山南麓乡村旅游带、嘉陵江流域旅游产业带、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争创光雾山、巴山大峡谷等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曾家山、昭化古城、华蓥山、升钟湖等旅游度假区,整体塑造川东北旅游品牌。

(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南充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和转化,大力发展石墨材料、微玻纤维、磁性材料、玄武岩纤维、生物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大力推动广安、达州玄武岩基地建设及达州微玻纤产业园建设,推进巴中石墨等先进碳材料原料基地和产业化应用基地建设,打造广元铝产业基地和电子产业基地,推动南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

(十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推动达钢集团搬迁转型发展、蜀能工业异辛烷项目、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建设,推动广安建设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共同推进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升级。完善区域协同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富硒等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粮油、畜禽、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支持苍溪、西充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和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合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持续增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

(十四)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突出川东北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民居,加快农村土坯房改造,建设巴山新居,打造“巴山民宿”。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十五)统筹推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专项扶贫行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增收能力,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六、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十六)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联建联控。协同推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共同推进嘉陵江、渠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流域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共同加强中小河流及山溪河重要河段治理,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和保护。

(十七)加强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约束,共同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等“八大战役”。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协同推进嘉陵江、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合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十八)促进绿色循环产业联动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和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动建设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推动南充建设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广元建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协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创建一批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协同推进“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七、促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十九)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县级职业中专升级为职业院校,深化完善职业教育联盟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把川东北建成全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交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和留任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推动各市之间在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建立卫生应急协作机制,推动健康大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异地门诊医疗全面联网结算。

(二十一)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加快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共同推动米仓道、金牛道、阴平道等蜀道申遗。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等红色文化传承区,加大对朱德故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力度,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军精神教育基地。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办好文化惠民活动,建设一批农家文化大院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二十二)强化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加强区域应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药品安全、灾害预警防治和安全生产等保障体系,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及资源共享合作。建立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及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合作联动机制。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协同经办,完善异地联动监管机制。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

八、协同推进全面开放合作

(二十三)加快开放载体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开放口岸,协同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争取在达州、广元、广安设立海关机构。共同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工业品等出口基地,推进中法农业科技园、中法文化创意园等建设,推动南充建设国家丝织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设中欧班列广元组货基地、南充组货基地和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打造“达州—万州—长三角”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进铁路无水港(达州)建设。积极支持达州经济开发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南充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南充机场开通更多航线。

(二十四)大力推动区域交流合作。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渝新欧”“蓉新欧”及“渝昆泛亚”国际联运大通道,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协作、产能合作和文化交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深化川渝合作,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广安示范区建设,推动川渝共建产业园区。深化广深合作,推进广深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的对接合作。推动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和综合保护开发,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通过规划对接、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等途径,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在运输大通道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川南经济区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南向开放等方面的合作,与攀西经济区在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九、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川东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组织研究区域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大产业布局,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推动区域间协作联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确保区域协同发展各项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二十六)落实主体责任。川东北5市是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科学谋划一批项目,制定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

(二十七)完善支持政策。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集成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措施,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构建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十八)创新推进机制。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加强市际横向协作,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协作招商引资机制、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实现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突出资源综合利用核心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攻关双轮驱动,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构建安宁河谷经济走廊、大小凉山生态走廊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打造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到2022年,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力争达到4000亿元。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阳光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阳光康养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和园区化发展。南向通道进一步畅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基本建成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二、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聚焦高效率、低成本、高值化利用的攻关方向,开展高钛型高炉渣提钛、低成本制备钛及钛合金材料等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解决制约攀西钒钛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深入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二)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和应用产业。钒钛产业重点发展钒铝合金、钒能源材料等战略性高端产品,加快发展增材制造专用钛及钛合金材料、粉末冶金专用钛及钛合金粉末等高值化产品,推进硫酸法钛白技术改造升级。稀土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磁性材料产业链、储氢合金及镍氢电池等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催化材料产业链、发光材料产业链。壮大凉山有色金属产业,大力发展铜箔、铜镍合金、高铝锌合金等精深加工产品。

(三)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到2022年,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户、超100亿元企业3户、超50亿元企业5户、超10亿元企业6户,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四)优化特色农业布局。在安宁河谷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生产基地、现代花卉产业基地、现代蔬菜集约化种苗繁育中心、现代优质粮油产业基地、蚕桑丝绸产业基地、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基地。在低山河谷建设热带作物产业带,加快形成沿江早市蔬菜标准化基地和脐橙、芒果、芭蕉、牛油果等亚热带水果标准化基地。在高二半山建设生态农业区,打造高山夏秋蔬菜、马铃薯、苦荞、道地中药材和名优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建设现代草食畜牧业基地,发展特色养殖业。

(五)加强农业设施建设。重点突出土地开发整理,确保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公顷。推广建设太阳能提灌站,力争在安宁河谷适宜地区布局建设太阳能提灌站400座。加强先进农业机具研发推广,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以高端水果、花卉、优质高端肉类为重点,构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攀枝花市、凉山州共建攀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同培育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服务,提升区域现代农业品牌影响力。

四、加快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七)打造攀枝花阳光康养基地。加快完善攀枝花城市康养旅游集散服务功能,重点培育“三线建设”文化旅游核心产品,积极发展乡村休闲生态康养旅游产业,打造盐边县南部片区(红格镇)、米易县等乡村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有序开发以盐边县北部、米易县西部为核心的山水生态康养产业。

(八)壮大凉山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安宁河谷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建设安宁河谷旅游观光农文旅走廊。推进建设以昭觉县为中心的彝族文化中心,以木里、盐源为主体的香格里拉农文旅生态示范走廊,以会理、西昌、冕宁等9县(市)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西昌、德昌、宁南、普格、会理、会东为主的南部温泉康养度假旅游经济区。

(九)协同推进攀西全域旅游。以G5京昆高速公路为主轴,整合提升高速公路沿线景区,贯通成都—西昌—攀枝花—丽江、大理—昆明跨省旅游大通道,加快发展工业文明、民俗文化、工程景观旅游,大力发展冬季阳光康养和夏季避暑度假旅游,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五、加快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基地

(十)推进重点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三江”流域白鹤滩、乌东德、卡拉、杨房沟等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建设攀枝花水电消纳示范区。到2022年,白鹤滩、乌东德、杨房沟水电站建成投产,卡拉、孟底沟水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产业基地。

(十一)适度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优先支持凉山州建设技术先进、综合利用、精准扶贫的光伏发电项目。攀枝花市重点推广高层住宅、办公楼宇适度发展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

(十二)规范风电开发管理。进一步完善风能资源勘测、项目布局和微观选址,优化项目开发时序,提高风电设备质量和运行维护水平,提升风能利用效率,促进风电开发与环境和谐发展。

(十三)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雅中—江西±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构建以500kV为支撑、220kV为补充的电力汇集互联外送网架,基本形成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为中心的骨干输电网架。完成中缅天然气管道攀枝花支线工程,推动中缅天然气管道尽快延伸至西昌市。

六、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十四)推进南向重要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成都至丽江高速公路新市至攀枝花段、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泸沽至黄联关高速公路加宽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西昌至昭通、德昌至会理、西昌绕城、西昌至香格里拉、攀枝花至盐源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加快攀枝花至昭通铁路前期工作,启动西昌至宜宾铁路规划研究。推进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项目,加快会东、甘洛等支线机场及盐源等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启动攀枝花机场迁建项目前期研究。协调云南省共同推进金沙江航运发展规划研究。

(十五)加强物流关键节点建设。推进建设攀枝花现代物流核心区,完成攀枝花火车南站站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攀枝花密地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攀枝花快递园区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提升西昌、德昌、冕宁、普格、喜德综合物流能力,加快会理、会东、宁南物流园区发展,打造昭觉、金阳、布拖、美姑、雷波等彝区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通道,推进盐源、木里藏区民生物流发展及藏族文化产品整合配送。

(十六)深化开放合作。进一步夯实攀西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基础,加强物流通道联结,推动产业技术合作。加强与毗邻省(区、市)的合作,深化与沿长江城市的合作,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陆海新通道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展应用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务实办好钒钛稀土(国际)论坛、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西昌)博览会和各类投资促进活动。

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七)推进高质量精准脱贫。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建设、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做好凉山自发搬迁群众脱贫工作。实施教育扶贫,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寄宿制教育,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实施健康扶贫和艾滋病防治行动,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缉毒执法和毒品源头打击力度。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统筹整合扶贫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围绕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教育支持、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聚力攻坚,加快补齐短板。

(十八)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大干部人才选派交流力度,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大力推动学校、医院点对点结对帮扶,开展组团式支教支医。加强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合作,加快佛山—凉山花卉科技园和佛凉(昭觉)智慧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合作共建,进一步助力凉山彝区提升内生动力。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打造佛山—凉山扶贫协作示范。

八、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十九)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以区域核心城市为引领,以区域交通干道为依托,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完善攀枝花、西昌城市功能,打造引领攀西经济区发展的双核引擎。科学推进县城建设,实施分类指导,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安宁河谷—攀枝花城镇发展带,以攀西高速公路、成昆铁路、G108线等交通干线为纽带,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城镇带。加快建设金沙江沿江城镇发展带,以攀枝花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沿江高速公路、沿江铁路和金沙江航道为纽带,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省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二十)建设区域特色集镇。发展壮大中心镇,加快由集镇向城市转变,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集聚各类要素,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在安宁河流域重点开发区域重点打造一批加工制造、现代农业、农旅结合、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类型特色集镇,在凉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康养等类型特色小镇。

九、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二十一)加强大小凉山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到2022年,攀西经济区林地保有量达到694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十二)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恢复与治理。以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为重点,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优先解决水利设施,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人工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矿山迹地植被恢复与治理工程、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争创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与治理示范区。

(二十三)提高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攀枝花和安宁河谷地区为重点,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和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安宁河沿线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矿山污染治理,努力使安宁河水质达到Ⅰ类水平。加快推进西昌等22个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整治,实施邛海全流域保护,组织实施攀枝花、白马、红格、太和等钒钛磁铁矿区和牦牛坪、大陆槽稀土矿区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实施一批“三废”利用工程。

(二十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推进农村河渠塘坝整治,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农村沼气,有序推动越西、会东等地发展秸秆生物质发电。

十、强化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

(二十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体系,研究建设攀西经济区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对接。

(二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依法落实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独立工矿区给予补助,支持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优化完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效应。加大对攀西地区矿山恢复治理及相关领域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十七)加强金融支持。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推动建立果蔬、养殖和阳光康养支农再贷款惠农创业示范基地。大力拓展“省农担增信贷”,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园保贷”、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金融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引导担保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县(市、区)政府搭建平台,对接启用全省统一的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支持攀西经济区法人金融机构跨界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农村金融互助合作试点。

(二十八)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民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节余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允许在市域内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模式。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攀西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项目制”管理。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确保各项重点建设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三十)落实主体责任。攀枝花市、凉山州是推进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加强对年度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为先导,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统筹推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探索走出一条适合高原藏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分区推进国土空间管控。制定差异化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和扩大绿地湿地,科学确定建设用地增量,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和湿地保护,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资源。

(二)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积极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以石渠为重点的“中国最美高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生态脆弱区、高寒草地综合治理,加强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江一河”重点流域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区域保护。加快九寨沟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

(三)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问题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等工程,推进以电(气)代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重点城镇和景区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三年推进方案,完善配套排污管网和垃圾收运体系,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快工业、农业等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森林、湿地、物种、河湖、大气、土壤、气象基础监测平台。加强生态管护队伍建设,推进国有林区(场)基础设施升级达标。完善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实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建设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五)创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模式。加强先进前沿技术试点示范与集成应用推广,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支持选聘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探索在高寒地区将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工人试点。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安全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持续推进实施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给予引导性奖励。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七)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牧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等,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等监管力度,增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企业的生态环保责任,引导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减少污染排放。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作用。

三、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加强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规划打造一批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加快推进川西环线、九寨—黄龙环线、稻城亚丁环线、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环线、四姑娘山—小金—金川—丹巴环线、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等建设。高品质修复九寨沟景区,建设漳扎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推进稻城亚丁、海螺沟、贡嘎西坡、四姑娘山、汶川特别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

(九)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交通+旅游”战略,推进国省干线旅游化改造,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景观生态林,配套建设国省干线旅游综合服务体和旅游驿站。全面推进景区游客服务、安全应急、医疗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游客体验、购物娱乐、餐饮住宿、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统筹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传承发展藏羌优秀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实施藏羌彝文化走廊、长征丰碑红色文化旅游线建设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深化“文化旅游+”工程,促进农旅、林旅、康旅、体旅融合。搭建文化展示体验载体,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景观、文化等附着物化与展示演绎能力。扶持唐卡、藏族祥巴、藏羌绣、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发展,提升康定情歌节、甘孜山地旅游节、壤塘壤巴拉节、红原夏季雅克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影响力。

(十一)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整体包装策划,开展多形式统一宣传和互动营销。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提升大熊猫、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草原、大湿地、茶马古道等精品品牌市场影响力。挖掘提炼区域民俗、宗教、红色历史等文化符号,塑造区域代表性文化演艺品牌。鼓励支持涉旅企业兼并重组,引进培育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环境,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完善涉旅行业规范管理。

四、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十二)统筹布局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北部高原高山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畜牧业,东南部重点发展集中标准化育肥养殖,金沙江流域重点发展特色水果、无公害错季蔬菜、酿酒葡萄、中藏药材,雅砻江流域重点发展青稞、花椒和春油菜,岷江和大渡河流域重点发展甜樱桃、酿酒葡萄、食用菌、花椒、核桃和无公害错季蔬菜。建设一批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十三)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高原葡萄酒、优质饮用水、牦牛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强化产业协同和合理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和中藏药集中加工业。

(十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引进推广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实施畜禽改良和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农牧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推进“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计划,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加企业商标“双品牌”模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十五)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流通能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中低产农田改造提升。建设日光节能温室、节水灌溉设施,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建设标准化草地、人工饲草地、牲畜暖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健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柜”,提高农超对接水平。

五、推进资源科学开发,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十六)有序开发清洁能源。有序开发水电资源,重点推进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全面停止小水电项目开发。加快建设两河口、叶巴滩、双江口、巴拉等大型水电站,加快拉哇、岗托、旭龙、巴底、丹巴、金川等大中型水电站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试点探索风光水电多能互补。推动形成地方以资源入股联合开发、企业就地注册税收留存当地的合作模式。

(十七)提升电力外输消纳能力。加强配套电网特别是外送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甘谷地—蜀州500kV改接、康定—蜀州500kV线路串补站、雅安送出加强通道、马尔康500kV、色尔古—茂县500kV等输变电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用好计划电量调节、直接交易电量、富余电量、留存电量等支持政策,营造电价“洼地”引导产业集聚,支持大数据、水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省水电消纳示范园区。

(十八)协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支持延长低电价地区过渡期限,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和储能配套,实施清洁能源全额消纳计划,探索飞地园区、地方发供电企业以“直供电”等方式“打包团购”,深化发供用三方合作,降低输配电价。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消纳清洁能源合作机制。研究制定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发展长效支持政策。积极争取扩大藏区留存电量规模。

六、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内联外达通道

(十九)全力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建成投运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加快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建设和成都至西宁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和川藏铁路与滇藏、青藏、成昆铁路网连接线前期研究。实施四姑娘山至都江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

(二十)加快公路交通建设。加快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绵阳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马尔康至久治、泸定至石棉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康定(榆林)至新都桥、汶川至川主寺、康定(新都桥)至巴塘(川藏界)、马尔康至德格(川藏界)、马尔康至红原机场、康定至马尔康、康定至炉霍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345线迭部川甘界至若尔盖麦溪至甘肃玛曲段、G227线壤塘至青海班玛界、G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G544线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城、S450线理县至小金、S448线茂县叠溪至松坪沟建设,开工建设G549线、G215线、G350线小金至丹巴段、G317线友谊隧道(成都界)至映秀段、G347线茂县两河口至黑水至红原壤口段、G350线四姑娘山过境段、G213线松潘县城过境段、G544线九寨沟双河至县城段等国省干线。提升改造普通国道省道、通乡通村公路,推进硬化道路向村民小组延伸。加强交通运输养护体系建设。

(二十一)大力推进航空和物流建设。建成运营甘孜机场,完成九寨黄龙机场口岸功能改造升级,提升康定、稻城亚丁、阿坝红原机场运营服务能力,增开至重要城市直达航线,推进区域内机场与周边旅游机场航线互通。建设九寨沟、汶川、康定等通用机场和一批直升机应急起降点。加快推进新都桥、稻城、川主寺—青云、汶川、茂县等物流园区建设。

七、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十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定点扶贫,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推进住房安全、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七大攻坚行动,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统筹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等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县级医疗、公共卫生机构提标创等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强高原性重点疾病监测评估和治疗。实施基本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征收,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

(二十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大渡河、岷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加快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牧民定居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管理,支持燕子沟生态旅游示范区(康定新区)、马尔康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绿色低碳城镇。

(二十四)加强社会常态化治理。支持阿坝州、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驻村综合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常态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提升开放型治理能力,推动交界地区联动共治。

八、政策扶持与创新管理并重,健全协同发展机制

(二十五)创新政策支持机制。继续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投资力度。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航线、机场、铁路运营亏损给予补贴。对由公共事业单位直接负责运营管理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政府要保障其合理运营经费;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政府按合作协议的约定支付相关费用。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藏区扶贫开发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经验。支持地方通过资源入股参与优势资源开发。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流转。

(二十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等人才提升工程。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关心关爱力度,探索推行高原干部定期疗养制度。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灵活多样招才引智。加强县、乡、村三级干部队伍培养,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深化借智引脑等专题合作,拓展校地双方在本土人才培养培训、重大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结对共建等领域的合作。

(二十七)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与毗邻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共建、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落实区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调整与退出机制。健全飞地园区县(市)项目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行政关系隶属于飞出地的独立运营的飞地园区。完善区域内部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品牌共同打造、特色产业统筹布局、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十八)深化全域开放合作机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外对口支援等各类帮扶平台,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统一对外宣传营销,整体包装策划区域形象,丰富宣传营销手段。加强目标市场开拓,提升产品集散能力和产销衔接水平。创新资源开发理念,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促进引资项目加快落地。

(二十九)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省领导联系协调机制。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严格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阿坝州、甘孜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务实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成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

社保代转金冲减(社保代转基金)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