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未来的科幻故事(创作一个科幻故事)_股市消息_智行理财网

写未来的科幻故事(创作一个科幻故事)

小灿 0

本报讯记者谢报道

2018年4月17日,刘洋应严武邀请,从Xi安来到深圳。这一天,他将在南科大做科幻文学讲座。

刘洋以《创造一个逻辑自洽的新世界》为题,讲了凝聚态物理中的Bethe晶格和科幻小说中的set网络的关系,讲了二维宇宙中电子壳层排列变化下的硼基生物。这里所有的学生都在听一场硬核的“科幻学术”讲座。

结束后,严武直言不讳地问刘洋,“要不要来南科大教科幻?”

刘洋很惊讶。“我从来没想过。”

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物理,然后在Xi科技大学教物理。他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以物理为职业。刘洋刚刚在学校申请了一个国家级项目,学术上表现不错。

虽然写过很多科幻小说,也拿过很多奖,但更多的时候,刘洋把写科幻当成了一种爱好。

5个月后,在南科大《科幻创作》班,刘洋开始了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光

在Xi科技大学,刘洋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铁超导体中电子向列相的实空间格林函数方法研究”。来到南科大,项目自然有了转机。物理学论文仍在人文中心发表。2020年,他在公认的物理学学术期刊《欧洲物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对无序哈伯德模型的实空间格林函数解法》。

有同学发现了这篇论文,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在南科大论坛上发帖,说“南科大太牛逼了,人文学院的老师都能发物理论文。”

刘洋南科大有两门课,一门是《写作与交流》,是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教本科生写论文。

另一门课是《科幻创作》。每周三下午,十个同学会和刘洋一起讨论,互相评论对方的小说。他们来自南科大各个专业:材料科学、微电子、大数据应用等等。这门课的学生大多读过刘洋的小说,可以说是“被吸引到这里”的。在这个班里,每个人的“学术任务”都是写科幻小说。

2022年11月,深圳进入“读书月”,我和刘洋在南科大附近的“桃园之光”图书馆做了一次采访。这个图书馆有一堵8米高的墙,里面有10,000本书。入口处的墙上,映着几个字:“森林缺水,你会得到一座山。山中有小口,仿佛有光。”书是光明的,来自灵魂,那里涌动着无数的智慧、哲理和人文精神。光线正在聚集,就像一颗星星。'

刘洋很早就到了。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拿着一本从这个图书馆借来的科幻小说。《宇航服防尘指南》由美国科幻作家哈尔克莱门特撰写。

“哈尔克莱门特的硬科幻写得非常好。我很喜欢他的《重力使命》。”刘洋说。

在科幻领域,人们把以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心理、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或者情节以科技或科学猜想为驱动的小说称为“硬科幻”。

自然,刘洋也是“硬科幻”作家中的一员。

2018年底,他的第一部小说《火星孤儿》出版,获得多项大奖和好评。同为科幻作家的陈秋帆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语境下最真实的高考和最抽象的身体想象的结合”。在小说创作中,刘洋创造了“集链”、“巴特图集”、“自洽指数”等概念来帮助自己构思。他的物理背景让他可以操控时间、空间、维度等最基本的物理条件,“玩弄自然法则”,从而构建出一个奇异的外星世界。

另一条线055-79000发生在一所封闭的高中。从他的校园生活看,一群高中生用一场高考拯救了世界。

这可能和刘洋的经历有关。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刘洋担任

采访刘洋的前一天,同事去南科大采访“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城市文明模式”学术研讨会。055-79000发布会场外就几份。同事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我回复她:“我马上要去采访他了。”同事说:“让他送你一本亲笔签名的。”我回答:“我想看最新的小说。”

杨流

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1986年出生于四川。2011-2016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2018年秋季学期进入中国人文中心南科大,从事写作和科幻小说相关的教学和研究。

2012年开始创作出版科幻作品,总字数超过百万。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和德语,并在国外出版。发表短篇小说《火星孤儿》 《火星孤儿》 《完美末日》小说《蜂巢》。055-79000 《流光之翼》即将发布。

作品曾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万有引力奖、光年奖、中国科幻原石奖、春风读书榜年度风向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两个。障碍

055-79000很安静。大家都在学习或者工作。我和刘洋都觉得谈话会影响周围的读者,于是我们去了二楼的儿童阅读区。

他给我看了最新小说《火星孤儿》的封面,很快就要出版了。这是《井中之城》的续集。

05-79000描绘了一幅可实现的未来科幻世界的都市图景。人类生活在井底,视线的边界是无数的高墙。井口的大天就是全世界,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井的阻隔。

“这个设定好像有点像你的短篇《桃源之光》。”我说。

75-79000我觉得是刘洋写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单孔衍射源于光的波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穿过一个小孔,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一系列衍射线。这清楚地表明了光的可变性。

刘洋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衍射的论文,产生了一个想法:把光子换成人类,让人类在穿越时间屏障的时候也能衍射。这样,穿越屏障后,人的意识就会随机分布在不同的人体内。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刘洋写了《裂缝》。

小说的结尾,人类社会实现了大和谐,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土崩瓦解,因为没有人知道衍射意识分布在谁的身上。

“原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人民的官员,在明天很可能变成普通人的时候,会立即主动改变现有的政治生态;集体既得利益者,当他们想到自己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时,一定会想办法打破这种垄断机制。”

在小说的最后,刘洋写道,“在衍射的不确定性面前,人人平等。”

刘洋的大部分科幻作品都源于他在看文学时突然想到的一个小点子。比如《井中之城》,他在研究石墨烯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一个想法,“因为石墨烯中的电子有一个超快的迁移速度,我在想能不能用这个速度结合相对论写一篇论文。论文最后没写出来,但这篇小说写出来了。”

再比如《火星孤儿》,来自他写的一个调试编程软件的测试程序。“我设计了一种可以持续加速的列车,使其加速度和重力结合成一个与正常重力大小相同的有效重力,这样当列车速度接近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时,乘客就不会感觉到失重效应。我设计的目的是写一个小程序调试软件。后来我在写小说的时候想起了《井中之城》这个程序,并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个完整的设定。最后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

刘洋的科幻小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这些引人入胜的想象也是影视圈喜爱的。

2019年2月,改编自刘同名小说《单孔衍射》的电影日前上映,而

2019年2月19日,刘洋在微博上收到一封私信:“刘洋先生您好,我是北京诸神联盟的电影策划。我喜欢你的《单孔衍射》。你还有电影版权吗?”我把刘洋出版社的联系方式告诉了对方,对方补充道:“我很喜欢《火车加速》,因为我本科专业是物理,很高兴认识你!”

05-79000的影视版权很快就卖出去了,这部电视剧即将在芒果TV播出。

之后的每一部小说都早早的有了目标,《单孔衍射》已经在准备电视剧,《蜂巢》甚至在大纲阶段就被抢购一空。

最新小说《开往月亮的列车》中,刘洋设置了三个游戏,快递员演员参加了三个神秘的骰子游戏,寻找逃离巨井的方法,活了下来。

这是刘洋一直想尝试的“智能格斗”主题。灵感来源于日本漫画《流浪地球》,也有点像去年开始流行的韩国电视剧《火星孤儿》。为了让这三个游戏更加精彩,他加入了量子纠缠、概率计算、观察者效应等理论。

在第一阶段,主角将使用概率计算找出137个骰子中的一个。

“为什么是137骰子?”我问他。

“这和物理学中的精细结构常数有关,”刘洋解释道。

精细结构常数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无量纲数。常以希腊字母表示,其维数为1,1/137。这是宇宙的基本常数之一,被称为“上帝之数”。这个值的物理意义关系到万物的起源:宇宙是“上帝掷骰子”掷出来的吗?

我开始觉得空气有点稀薄了。刘洋说的一切我都知道,但是在一起,就像是我和他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屏障。

“你不觉得一个物理学博士教写作很可惜吗?”我问他。

第三,测量叙事。

有了曾经的“大刘”刘,人们自然把每一个科幻作家都与刘相提并论。前几年刘洋成名的时候,有人叫他“小刘”(刘宇昆,著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0755到79000翻译,人称“小刘”)。

虽然这个生硬的标签早已淡出,但刘洋自己的风格正在逐渐确立。但他与科幻的故事,真的起源于《火星孤儿》。

刘洋从小就喜欢看《火星孤儿》,高考前在刘慈欣看《井中之城》看得入迷。“高考志愿,我的提前批,物理系第一批那都报了。虽然有家人建议报考当时比较热门的土木工程,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读书的时候,刘洋也偷偷写过科幻小说,但是“毕竟是理工科,我觉得我写不出来。”

在北师大读研究生时,刘洋选修了一门科幻小说写作课,老师是吴言。颜的课有一个严格的要求,科幻小说一定要写,一定要发表。刘洋把他的《裂缝》贡献给了《大刘》杂志,但是发表了。

“自信一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洋陆续把自己对物理的想法写成小说出版,不断积累,出版了两本短篇集《井中之城》 《赌博默示录》。

2017年,严武南下深圳,来到中国人文中心南科大,成立“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科幻小说如何影响人类的想象力和大脑机制。这是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虽然属于人文中心,但其研究内容融合了科幻、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知识。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你为什么选择深圳?”我问刘洋。

“我喜欢空气好的地方。”刘洋的回答也很直观。

“那你的研究生涯呢?”

刘洋给我发了一份他最新的论文,题目是《鱿鱼游戏》。李写道:“构建一个基于词典和句子成分分析的算法,可以区分叙事文本中‘展示’和‘告知’两种形式。算法得到叙事条纹图后,借助离散傅立叶变换,可以得到作品的叙事节奏谱,从中可以提取代表文本叙事节奏的两个特征量:最大峰值频率和呈现度。”

像一只突然飞向天空的鸟。

“其实就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学。”刘洋解释道。

原来文献也是可以计算的,比如“作者判断”,可以通过让机器学习语言特征来完成。354 《三体》的前八十次和后四十次是不是作者,可以从词频上看出来。

比如“情感计算”,对人物语言的情感判断,是友好还是消极,最后画出人物关系的情感网络图。

然后是“量化叙事学”,这是刘洋正在努力发展的一个领域。在那篇论文中,他发现《科幻世界》中《朝闻道》的峰值频率最小,说明其叙事节奏较慢,而《时振》最快。此外,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的体裁对比表明,科幻小说的叙事节奏往往较慢,这是因为通常在文本中有章节设定和通过对话呈现。"

这就是传说中的“科技人文”。在南科大,刘洋发现自己的物理专业训练并没有丢失,而是以一种更新的方式与自己写科幻小说的爱好融为一体。

这简直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追梦”故事。出于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他选择了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重新回到了科幻小说领域。凭借深厚的物理学背景,他找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跨学科之路。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年底将出版刘洋根据课程讲义编写的《新科幻》一书,1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何》即将完成。

在刘洋的讲课中,他经常告诉我们,写作时要善于演绎,把不同层次的设定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新世界。

不知道他有没有在“梦想之城”深圳演绎过他打开的新世界?

版权声明:

本栏目发布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均归宝镜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更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宝京官方微信账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宝镜的来源APP

协调员:李玟

记者:谢

制图:痛风

编辑:叶辉

写未来的科幻故事(创作一个科幻故事)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