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女性积极投入科学研究_股市消息_智行理财网

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女性积极投入科学研究

小灿 0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近日,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爱思唯尔联合建立的科研评价实验室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性别视角的科研生态研究报告3354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从性别维度分析了2005年至2019年中国超过16万名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结合Elsevier Scopus数据库中的论文数据,从学术影响力、领域特征、科研角色、科研合作、科学基金申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女科学家的现状。

结果显示,我国科研性别差异逐渐改善,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参与度和学术影响力方面都有进步。在所有学科中,我国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在逐渐减弱,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男女比例最为接近。报告建议,未来女性科研人员应在科研中承担更多领导角色,在科研舞台上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展示了她们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性别失衡现象仍然长期存在,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联合实验室主任刘研究员表示,报告首次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揭示了中国科研人员性别维度的发展状况,弥补了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画像研究的空白。

报告显示,目前男性科研人员规模远超女性,但女性比例正逐年快速上升。从男女科研人员比例的变化来看,我国女性科研人员比例从2005年的13%上升到2019年的27.7%,提高了14.7个百分点。

在女性科研人员的“职场天花板”问题上,情况也在改善,男女在职称晋升上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2008-2017年,我国高级职称男女比例从5.47下降到3.92,中级职称男女比例从1.94下降到1.57。这说明我国女性科研人员在职级晋升上的劣势地位正在逐步改善,她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报告称,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科研人员积极从事各个学科的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性别差异在逐渐减弱。与2005-2009年相比,2015-2019年,各科男女比例明显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男女比例最接近。

就学业影响力而言,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以2015-2019年学术产出为例,男性论文影响力指数得分为1.22,同期女性论文影响力指数得分为1.13,略有差异。可见,女性科研成果的程度与男性大致相当。具体到不同学科,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表现要好于其他领域,尤其是神经科学和药理学。然而,在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女性的学术影响力仍然低于男性。

报告显示,女性研究人员的论文合作者数量普遍高于男性,女性领导的研究团队也大于男性。而男性研究人员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还是从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来看,我国女性科研人员的数量都有了巨大而迅速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深刻理解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立成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平台,我们不仅想与大家分享这些观点,而且还想倡导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

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女性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