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庙(太昊陵庙会)_理财问答_智行理财网

太昊陵庙(太昊陵庙会)

jodie 0

太昊陵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历时一个月,为期之长,香客之众,中国第一。2008年因为单日参拜人数全球第一,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春秋时期之前,人死后挖坑葬之,称之为“墓”。墓的周围既不封土,也不栽树,即“不封不树”。春秋时期淮阳人为了更好地祭祀祖先,在伏羲氏埋葬的地方,封土以祭,谓之“坟”,合称“坟墓”,自此有了“坟墓”一词。中国的坟头即源于淮阳伏羲的坟墓。后来,因为死者的地位不同,帝王的称陵,诸侯的称冢,圣人的称林,百姓的称坟。从此,太昊陵成为人们对太昊伏羲氏坟墓的称谓。汉代以前,陵是帝王的埋葬之地,庙不称庙,而称祠,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东汉时期道教创立后,祠被称之为庙,但与陵并不在一起。因为汉之前淮阳人就在伏羲陵前建了祠堂,后来这祠堂被称之为庙,陵庙合一。太昊陵庙在中国首列第一,即中国陵庙合一的源头。

太昊陵庙会探源

(太昊陵庙会盛况)

东汉时期,在道教逐渐形成的时候,佛教也传入中国。因此,佛、道之间便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因此,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影响,便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及增加媚众的娱乐内容,等等。加上这些活动都在寺庙内及其周围,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趁机在寺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这种为祭祀祖先和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即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太昊陵庙会探源

(太昊陵庙会盛况)

关于庙会,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这一解释,说明唐朝时期虽然已有了庙会,但都限于“节日”,为期都很短。

太昊陵自有陵就享祀不绝,但,太昊陵庙为期一个月的庙会源于何时?笔者虽然曾经负责管理太昊陵庙十年,也出版过多部关于伏羲文化和太昊陵庙的学术著作,但对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因为史料不足,又众说纷纭,所以,迟迟没有敢动笔形成文字。

进入2021年,因为创作“廉吏三部曲”之三《张咏传》,通过查阅史料和考证张咏所任职地方的所作所为,于是,大胆做出认定:太昊陵为期一个月的庙会兴起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这一年,是张咏出知陈州的第二年。

太昊陵庙会探源

(《张咏传》2023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咏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人,出生贫寒之家,性情耿直,文武兼修,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崇阳县令、麟州通判、荆湖路转运使及益州、杭州、升州知州,官至枢密直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勤政爱民,断案如神,洁身自好,发明纸币,勋业赫赫,震暴当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即其名言。是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大中祥符六年任陈州知州。

张咏因为治理地方有方,两次出知益州——今四川成都。第一次是平定暴乱,第二次是治理乱局。他不仅重视发展经济,还重教兴文。他第二次任益州知州时,发现那里有很多节日,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还有二月二的踏青节。然,每到这些节日,人人都只是游玩,不思耕田。想到一时难以改变其喜欢遨乐、奢靡的风俗,就暂且从其俗,由州署主导,在城中特别搭建了一个挂满彩灯的彩棚,其状如山高耸,名曰山棚,每个节日由一天改为三天,每天都放灯。这三天里,他亲自带领州署官吏早宴于大慈寺,和僧人、百姓一同就餐。晚上,又移宴于五门楼,一边吃饭,一边和百姓吟咏歌唱。甲夜,即初更时分,又同民众一道赏观山棚变灯。在进行游乐活动的时候,于会期举行农贸、商贸交易,很快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张咏任陈州知州后,因为他重视文化,立即到太昊陵拜祭。并很快了解到: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年)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年)巡视到陈州,看到太昊陵庙因为五代时期的战乱,庙宇被毁,神像倒塌,亲自颁发《修陵奉祀诏》,大事修建庙宇,并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用“太牢”祭祀。可是,庙宇虽然宏大,官民虽然时常来此祭祀,却也是焚香后即离去时。于是,依照他在益州的做法,下令举办庙会,以此促进陈州经济的繁荣。

同时,他又了解到因为太昊伏羲氏创立龙图腾,二月二是传说中的龙抬头的日子。到了周武王时,就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祭祀祖先,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早在汉代以前就定三月上旬为上巳节。魏晋以后,以黄帝的诞辰为上巳节,已成传统。他在益州时,因为整个农历二月中间有几个节日,于是,借鉴在益州的做法,下令在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这段时间,在太昊陵庙创办一个月的庙会。

张咏看到太昊陵庙前地域狭窄,若举行一个月的庙会,必定人潮汹涌,若不扩大场地,则不利于各地的商家和百姓在这里进行物资交流,于是,又下令在环城湖(今龙湖)的西侧、太昊陵庙西南再建一花园,让这一花园既是百姓游乐的地方,也是庙会期间进行物资交流的场地。这个花园因为是让一个赵氏富豪出资兴建,故名“赵氏西园”。后因赵氏衰落,苏氏在此崛起,更名为苏花园

第二年,赵氏西园建好后,庙会如期举行,张咏见庙会盛况空前,颇为自豪,带领州署官吏进行官祭后,又特别到“赵氏西园”观赏,并即兴赋诗《《游赵氏西园》:

蜀中春艳世间殊,比竝陈园恐未如。

数里花光浮暖日,六街尘浄见香车。

翻空雅乐催欢处,入格新诗上板初。

方信承平无一事,淮阳闲杀老尚书。

同时,张咏因为诗文俱佳,每到一地任职,都喜欢把警示官吏勤政爱民的诗文刻录于碑碣上,如任麟州通判时把他的《麟州通判厅记》镂刻于大厅前面的石壁之上。做荆湖路转运使时,把他的《三不欺箴并序》请来雕工,也镂刻于大厅前面的石壁之上。做益州知州时,把用于警示官吏全心为民的《悼蜀四十韵并序》,也镂刻于府署的厅壁上。因为自赵匡胤颁布《修陵奉祀诏》后,到张咏任陈州知州这段时间,太昊陵的修建等事宜,史料中不见记载。由此推断,太昊陵前的“太昊伏羲氏之陵”碑,也应是张咏任知州的时候刻立。传说是五十多年后苏辙任陈州教授时,为苏辙的妹妹苏小妹巾书,且为“太昊伏羲氏之莫”,当为讹传。一是帝王的墓皆称“陵”。二是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苏小妹便去世了,不可能在此留下巾书什么的。三是清顺治时期的《陈州志》记载的很清楚:“陵前树碑,大署曰:太昊伏羲氏之陵。”

太昊陵庙会探源

张咏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病卒于陈州官舍,享年70岁,葬于陈州宛丘县孝悌乡谢村里。谥号“忠定”。朝廷为了彰显对张咏的厚爱,特别下令为他大修墓冢,墓冢前开神道,建石柱以为标。并特别选择文采飞扬的翰林学士钱易为张咏墓撰写《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墓志铭》,其铭文最后赞道:“有大丈夫,磊磊落落。不为股肱,忽迁舟壑。爱子继亡,令孙胡托。钱塘遗爱,益部清风。金陵奇政,奸盗消踪。唯陈卧理,积疡而终。霜碣号秋,银旌建夕。宰木宵寒,佳城昼阒。万古千龄,此焉为适。”

宰相韩琦在《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中赞道:“太行峙朔,洪河泻天。河山之间,实生大贤。贤不徒出,惟圣偶焉。发为事业,文武之全。两治西蜀,荐绥南夏。易乱以宁,即荒而化。夫惟管萧,尚足王霸。如公之材,不宰天下。而俾惠泽,止濡一方。钖民父母,遗国栋梁。有炜公迹,日星之光。何假斯文,始传其芳……”

综上所述,为期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为时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第一庙会”,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当之无愧。

太昊陵庙(太昊陵庙会)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