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江(袁伟江和栗瑞明)_今日财经_智行理财网

袁伟江(袁伟江和栗瑞明)

jodie 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阮帅 上虞区委报道组 袁伟江

凌申研

浙江天玮雨具有限公司工程师

扎根行业一线20余年,凌申研在长期科研工作中勤于创新,不懈实践,先后成功申请20多项发明专利。他设计多款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的中高端雨伞产品,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通过专利共享等方式,帮助其他伞企拓宽销路,实现产业共富。

凌申研(右)和同事交流产品升级改造。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天玮雨具有限公司,工程师凌申研走进办公室,随手拿起一把“问题伞”,几番开收,思考片刻,眉头便舒展开来,改善方案已了然于胸。

凌申研今年49岁,留着一头干净利落的板寸,待人温和,说话条理清晰。而拿起雨伞时,他的眼神总会变得“犀利”起来,俨然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中医”,一番“把脉”后,总能精准“对症下药”。

在同事们的眼中,凌申研总是忙着“赶场子”,这会在办公室用电脑绘制新款雨伞的3D模型图,下一刻便带上样品钻进实验室埋头组装,没一会儿,又跑到厂里的制造车间查验配件尺寸。

从1994年开始,在这方由雨伞撑起的天地间,凌申研已经潜心“修炼”28年,凭着一份热爱与执着,从一个年轻懵懂的车间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资深“伞匠”。

笔记本电脑也能和雨伞“牵手”

凌申研伏在办公桌上,用螺丝刀拧开一把三折式自动开收雨伞的伞柄,一个由尼龙绳和塑料片组成的精巧“制动器”便显露眼前。“这就是安全自开收雨伞技术的核心。有了它,打开雨伞时如果碰上故障,能够实现自动‘刹车’。”凌申研说。

这是他最为骄傲的作品。凌申研说,2005年,一款自开收雨伞在市场上“走红”,公司接到了不少订单。但有些客户却反映,这种雨伞开伞时弹力过大,有时候一按下开关,伞架会脱离伞柄弹射出去,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怎么样才能让雨伞“收放自如”,同时又保障安全?凌申研苦思冥想了一周,反复构思了多个方案,但都不是很满意。偶然间,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出演唱会,看着特技演员背后悬挂的钢丝绳,他找到了灵感——舞台上的“安全绳”看似纤细却强韧可靠,何不把这个创意用到雨伞上呢?

说干就干,经过反复设计、实验,凌申研自主研发的安全自开收雨伞正式“出炉”,外形酷似“迷你水车”的内置设备为雨伞添上一道强力“保险”,既轻便又安全。该技术不仅得到了客户认可,也成为当时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可凌申研却不满足于此,开伞时能不能做到“随开随停”,进一步加强安全性能和实用性?凭着一股子韧劲,凌申研又开始“泡”在办公室里钻研。很快,他的视线停在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上。“对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可以180度任意固定,何不把其中的阻尼器用到雨伞中来?”

“你是做伞的,怎么会来找我呢?”当凌申研兴冲冲地找到供货商时,对方满脸惊讶,怎么也想不到笔记本电脑能和雨伞“牵手”。不过,正是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让凌申研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设想,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变成一款款畅销产品。不久前,安全自开收雨伞的“2.0”版本投产,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其实,不仅是笔记本电脑,一把雨伞里甚至还会用到汽车、飞机上使用的材料,里头的学问可多着呢。”谈话间,凌申研小心地撑开一把尚未完工的样品伞,神情充满自豪。

凌申研操作机器打孔。本报记者 阮帅 摄

细心加耐心,寻找最优解

“凌工,这把雨伞打开时总会卡住,请你帮忙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凌申研前往工作室的路上,公司营业副总王宇探出身子叫住了他,并递来一把三折伞样品。

“我看伞面没什么问题,估计是伞的主骨偏细,导致开伞时‘力量’不够。”凌申研接过雨伞,反复开收几次后,将伞架在手中慢慢转动查看,没一会儿便给出了初步判断。随后,他拿起手边的游标卡尺细细测量,果然,几根用来支撑伞面的“伞骨”比标准“瘦”了0.2毫米,导致强度减弱开伞不畅。

制伞时碰到棘手的问题,大家都会找凌申研来帮忙“诊断”。“有凌工在,我们放心。”王宇说,在日常工作中,凌申研细心认真,而且做事思路清晰,善钻研且“金点子”频出,不少复杂问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

“不好意思,我的工作室很‘乱’,让你见笑了。”走进天玮雨具新材料加工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各种雨伞、伞架堆得满地都是,连办公桌也被雨伞配件“占领”。伞骨、长纤、短纤……凌申研如数家珍,这些被他笑称为“垃圾”的许多配件,正是他一次又一次试错的见证。

凌申研拨动钻机,在一根铝合金棒上打磨孔洞。“这个孔的大小有误,得重新找到合适的尺寸,”凌申研说,“有时就算是1毫米的误差,也要推倒重来。”因为,即便是极其微小的误差,往往也意味着大量原材料的损耗。

“细节决定成败,在一把伞中,哪怕减少一颗小小的铆钉,也能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有一次,凌申研通过改进工艺,在保障性能的基础上,将一款雨伞中的铆钉数量整整削减了一半,同时换上更轻便、更强韧的弹簧,让雨伞的重量从900多克降至500多克,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制伞所需要的知识多为几何与力学,而看似简单的两者却能延伸出无限组合,若要在其中寻得“最优解”,细心加上耐心,是凌申研走向成功的“方程式”。

产业链协作,推动本地伞业发展

一款前短后长的“异形伞”,能够让鞋跟在雨天时不被淋湿,然而原本外翻的延伸伞面却导致收伞困难,且外形不够美观,凌申研便改“露”为“藏”,不仅更加轻便,雨伞收拢后外观也和普通雨伞一样;用于车辆遮阳的“汽车伞”尺寸固定,经常遭遇退货,凌申研便开发出可变换三种尺寸的“汽车伞”……“每一处细节的改善,都来源于反复的试验。”凌申研说,“对于很多突然碰到下雨而没带伞的人而言,总是希望能与撑伞的人同行。”对凌申研来说,能够将技术共享出去,意味着“双赢”,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目前,通过专利授权等方式,我们和多家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和相关产品,通过产业链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凌申研说,这些研发成果能够有效帮助兄弟企业拓展销路,这令他倍感欣喜。

“凌工经常过来帮我们处理技术难题,不仅如此,还协助我们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绍兴隆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妹说,去年,在凌申研的帮助下,企业成功取得多项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全球三把伞,一把崧厦造。”在上虞崧厦,伞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崧厦街道积极打造伞艺小微企业园,目前已有19家企业入驻。同时,街道在园区内构建伞艺创新中心,引入多个大师工作室。“现在,我们正积极吸纳像凌申研这样的工程师和各类行业高端技术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来共享智慧,进一步推动本地伞业发展。”崧厦伞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创新中心广纳英才共建“伞业大脑”,为当地伞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提供服务与保障。

袁伟江(袁伟江和栗瑞明)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