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得利光明啤酒有限公司(光明 三得利)_币百科_智行理财网

上海三得利光明啤酒有限公司(光明 三得利)

小智 0

欧易okx交易所下载

欧易交易所又称欧易OKX,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月财经新势力#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酒啊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高兴的时候要推杯换盏,难过的时候也要把酒诉衷肠,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更是要把酒问青天。所以说,这酒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他可以是生活的调味品,也可以是人生的良药,很少有人可以不和酒打交道的。

我国自古就对酒偏爱有加,文人墨客喜欢借酒消愁,达官显贵喜欢以酒会友,但古时候的酒啊,都是白酒,喝上两杯就醉了,加上价钱又不便宜,这白酒的市场一直以来也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众化”。起码来说,即使现在的年轻人,在喝酒的时候也大多不会选择白酒,一来囊中羞涩,二来经历太少,品不出来白酒的意境!那么年轻人只能寻找一个可替代品,啤酒。

说起啤酒品牌,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雪花勇闯天涯、夺命大乌苏和青岛等知名品牌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可这啤酒和白酒对我们来说是有所不同的,白酒众所周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在世界上我国白酒仍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啤酒则不同,作为一个舶来品,我国企业能在落后于世界这么久的时间下,发展如此迅猛,其中是有着很多不易的。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要知道,啤酒可是多年位居快消品榜首的存在,国内外资本对这个赛道可都是虎视眈眈,中国啤酒又不占据优势,外国啤酒技术又趋于成熟,那我国的酒企是如何守住阵地,打的外啤落花流水的呢?今天,我们就拿中日啤酒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做一个对比,看看为何占尽先手的日啤却在中国市场屡战屡败!

说起日啤的起源,就要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了,1873年,日本横滨一家啤酒厂开业,标志着日本啤酒事业正式起航。到了1918年,日啤经过多轮整合,组建了麒麟、朝日、札幌三大酒业集团。自此啤酒这门生意,算是彻底在日本站稳了脚跟。

但日啤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起码在1931年-1945年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日啤一直处在举步维艰的阶段。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府错误决定带来的影响。这一时期结束以后,日啤才算是正式崭露头角,从1918年的9.1万吨产量,到1955年一跃达到了40.9万吨。此后日啤更是得益于社会的平稳发展,经济的稳步上升,得到了良好的快速发展。到1959年,日啤雄踞日本酒类消费榜首,麒麟、朝日、札幌三巨头相继崛起,日后名震江湖的三得利也在这一期间初入江湖。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80年代初,日本以464.8万吨的啤酒产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酒王,放眼世界,日本也位居前五之列。相比日啤的发展,我国啤酒的起源就显得有些单薄了。1900年,一个酷爱喝啤酒又十分精明的商人走在哈尔滨的街头,本想着找个商店买瓶啤酒,结果走了一路,问了一路,居然没有人啤酒为何物,这可让这位来自俄罗斯的商人寻到了商机,于是在我国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第一个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算是彻底打开了中国的啤酒市场,让我们无数中国人品尝到了这个“洋玩意”,大把大把的钞票也涌向了这个商人的口袋。啤酒这种新事物的出现自然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不过碍于当时年代的特殊,我国啤酒企业一直被欧洲人霸占着。即便是1904年东北三省啤酒厂诞生,标志了我国拥有了第一家自己的啤酒厂,也无济于事。因为东北三省啤酒厂是个人出资,时代背景又特殊,别说拿下全国市场了,在本土市场都很难维持生计。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在那个年代,我国啤酒主要以哈尔滨、北平、光明、青岛四大品牌为主,这些酒企也都是由外国人把持着。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中国啤酒压根就谈不上什么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局势已定,像天津、武汉、西安等当时的大城市才开始来筹备建造规模较小一些的啤酒厂试水。80年代,政策的春风迎面吹来,国民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快消品的啤酒行业才再次被人盯上,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建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啤酒厂的数量激增至813家。

1996年,我国经济蒸蒸日上,日本经济走势却和我国截然相反,开启了一路下跌的趋势。国家经济一旦走向衰败,带给人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消费降级,身处日本快消品的啤酒自然无法避免遭受一顿毒打,业绩直线下降。根据数据显示,在1996年以后的20年里,日本酒水消费量从96.6亿下降到了84.1亿,这还是在日啤各种挽救之下的结果。

日啤也曾尝试了多种补救手段,既打出了多元化,也打出了高端化。可当时的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日本群众消费意愿下降,啤酒需求锐减。没有需求,产品再多样化,也是很难改变现状的。日啤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打出了走出本土化的这张王牌,剑指经济蒸蒸日上的中国市场。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巴菲特曾经说过,消费股是时间最好的朋友。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趋势下,消费升级,消费股自然得益最深。事实确实如此,可那是针对股票而言。若放在市场环境下,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强的竞争感。想在市场上生存,靠的可不是韧性,而是企业的多重布局。

20世纪末,中国经济增长已现惊人之势,各方势力纷纷涌入,啤酒行业的厮杀也极为惨烈,中国啤酒也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各大外资品牌纷纷不敌,卷铺盖跑路回家。然而日啤却一反常态,不仅没跑,还涌进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三得利的副总陈启刚还曾高调挑衅:“不要认为外资啤酒全部从中国啤酒市场溃败而逃了”。自此,中日啤酒开始交手。

作为中国啤酒第一批对手,仅存的三得利确实也是有些叫嚣的资本的。然而,陈启刚万万没想到,看似自己是外资啤酒里独树一帜的胜利,实则不过是强弩之末。三得利是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啤酒品牌,在第一轮厮杀中一直稳守上海市场,得以侥幸生存,这也是他在外资啤酒溃逃之际嚣张的底气。毕竟,1999年外资纷纷撤走的时候,三得利在中国的销售额也高达50亿日元,是夜上海最受欢迎的品牌。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虽然三得利在上海市场混的是如鱼得水,但后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日啤朝日和麒麟发展的并不如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朝日和麒麟啤酒借助沿海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徘徊在沿海地带,但是对于更为旷阔的内陆市场,他们只能窥视。

直到2004年,朝日啤酒才在金融危机后寻找到一丝进攻的机会,筹集3.8亿资金,拿下了饮料龙头康师傅饮品业务50%的权益,这才使得他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内捞到了点甜头。2005年,中国啤酒品牌的名头已经打响,青岛啤酒靠着天时地利深入人心,华润仰仗庞大的商业帝国闪亮登场,燕京雄踞北方稳守江山,各地“一城一啤”的格局,也无限压榨了日啤的生存空间。可即便如此,还是让三得利找到了突破口,因为彼时,各行各业对营销的认知还偏低,三得利便以营销为突破口,稳住了他在上海滩啤酒市场的压制性地位。

随着时间发展,事情的走向就趋于明朗了。国内啤酒巨头们在一轮又一轮的调整过后,基本都把自己的江山打造成了密不透风的堡垒。江山已稳,势必就要扩张,2010年,国内啤酒竞争进入到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各大品牌加大营销投资,布局全国,线上打营销,线下打渠道,双线开拔,一路高歌猛进。此时三得利的营销攻势早就荡然无存了,想要继续和国内啤酒巨头对线,那么就要加大投入。然而,三得利见市场早就被分食干净,自知无力回头,也只能暂避锋芒,留存实力,再谋生机。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2012年,中国啤酒基本上已经把外啤打的是落花流水了,啤酒市场的大蛋糕也被巨头们分食的差不多了。表面上看,中国啤酒市场格局已定,私下里,却是暗流涌动。因为巨头们的绝对性优势,导致中小酒企难以生存,业内也有颇多怨言,这一细节就被三得利捕捉到了。三得利以自己昔日在上海滩的地位为根本,拉拢中小酒企入伙,谋划长三角。然而,这一动作很快就被华润和百威英博洞悉了,双方共同出招,逼的三得利毫无退路,最终只能放弃中国啤酒市场,把股份转让给青岛啤酒。

这一轮对战中,日啤所剩无几,唯有打着多元化发展的朝日依靠着康师傅和青岛啤酒的收益苟活,然后这样躺赚的日子没多久也结束了。2015年开始,随着新一轮的外资啤酒加入,日啤的生存空间已经少的可怜,依靠青岛啤酒度日的朝日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及。最终,在2017年,朝日高举白旗,把手中持有的青岛啤酒的股份交到了复星手中,基本丧失了再和中国啤酒做对手的资格。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三得利和朝日尚且如此,比他们更弱的麒麟啤酒就更不值一提了。自1996年入驻中国啤酒市场以来,麒麟一直很难出头,市场占有份额不足0.1%,根本构不成中啤的对手。时至今日,华润、青岛、燕京三大国产巨头在国内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百威英博和嘉士柏各占一城,五家分食了国内啤酒市场90%以上的份额,诸多外资啤酒大多溃败而逃。

其实,中日啤酒的博弈也好,还是其他外资品牌的对垒也好,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总结下来,原因有三个。一:不愿低头。其实不难发现,外啤的价格始终高居不下,这已经背离了啤酒爆火的本质,说直白点,有那高价买外啤的钱,咬咬牙可以买个五粮液了。同时呢,口味也不愿意低头,像麒麟啤酒一样,虽然披着合资的外衣,但一直以“日式口味”自居,忽略了中国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话。

抢占先机的日啤为何屡战屡败?中国啤酒依靠什么坚守阵营?

二:营销差距。说起营销,外资品牌的历史应该更为雄厚,资本力量也更为庞大。然而在营销战上,外资品牌始终差强人意,基本上都抱着“一毛不花,火便中国”的想法。只有少数的品牌愿意在营销上投入,但因为其对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无法揣摩到用户心里,始终打不出来有效的营销。反观中国啤酒品牌,不说投入多少营销,就这广告打的可是尽显十八般武艺,台词朗朗上口,句句深入人心。

三:渠道差距。其实这一点大家都不难发现,即便是当下,想要购买外啤的渠道都极为有限,若不是像永辉、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大购物中心,很难看到外啤的身影。反观我们国内啤酒品牌,渠道大开,上至超大商超,下至小区门口的超市,旁至餐饮饭馆,无所不在。

这一局,不得不说,中国啤酒完胜!您平时喝哪家啤酒多一些呢?我们可以在评论区谈论一番。

相关内容

上海三得利光明啤酒有限公司(光明 三得利)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