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汇率)_币百科_智行理财网

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汇率)

小智 0

欧易okx交易所下载

欧易交易所又称欧易OKX,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APP下载   官网注册

对于古代经济的增长速率往往很难加以精确测量。但是,关于清朝1840年以前(近代以前)的中国经济,仍有足够的零散材料,可以使后世一窥其经济模式

在整个清代,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都在逐步发展。

清朝大部分时期都保持在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保持在0.2%~0.5%的水平之上。

在封建社会,农耕地的增长,自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人口增长那样的速率。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不过实际耕种面积恐怕还是在逐年增加,而且土地的耕作也变得越来越集约化。

主要的增长机制还是投入劳力的增长。

单位面积的平均产出随劳力投入的增加而提高。

古代封建社会的商业增长同日益密集的聚居模式有关。在古代封建社会,处于同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区之内的市场中心或城市变得越来越繁密。

地方的和地区性商业的整合,在清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在17世纪50年代的清朝初期,区域市场体系仍然残缺不全,区域之间的商业,还刚刚从与明清更替同时发生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不过,随着经济的全面恢复,此期间物品长期物价趋势,就会变得越来越低。

在整个18世纪,每当遇到丰衣足食的好年成,物价总是稳定的,手工业者便能因此而获利,城镇居民的经济福利也就会得到改善。坏年成使供给减少、物价抬高,从而降低了许多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地方上的匮乏为时不长,也不会很严重。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市场总是能够将这类物资紧缺的信号传达到其他地区,商人们自然也就会把所缺商品运进来。

如果这仍不足以稳定物价并消除灾情,官府就出面干预,或出售国家的储粮,或雇用商人输粮救荒。

遗憾的是,历史文献还不足以确定清代的相对物价究竟是否处于变动之中。

有关文献记载似可表明,物资匮缺确实在发展。不过显然由于找到了应付的办法而使匮乏没有达到临界点。

否则它本来是足以阻滞生产发展或迫使技术手段发生变革的。

不过中国人总是尽可能存储能量。比如阿谢德教授估算过,到1800年,清朝大约只生产1300万“单位能量来供3亿人口使用,即大体上每20人使用一单位能量”,这个数字只有拥有2亿人口的西欧所生产的能量的一半。

当木柴、煤和天然气的费用升高,从而威胁到煎盐生产的成本价格时,制盐者们就转而利用太阳来晒盐。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导致经济的缓慢增长以及人口膨胀的长期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从需求方面来说,银钱和铜钱等货币投放量的充分增长,极便于民众实现交易,支付各种偶然需要和满足资产流动的要求。

农民、手工业者和服务行业的人员都有足够的资金,来预付劳力和原材料的开支,并赚取以铜币和白银币支付的可观利润。

从供应方面来说,各家各户从事着资源的复杂交换,以弥补资源的不平衡和局部性短缺。每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庭成员都参加劳作,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他们利用自己的或者亲威朋友的积蓄来组织生产,采用比较便宜的原材料和劳力来替代较贵的那些,以维持较低的生产成本,他们还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会。

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促进了对各种资源的精细利用,并促使资源分布流向能获得最好报偿的活动领域。

官府维系着高度的社会治安,将市场的不稳定性降至最低限度,鼓励市场交易,远近一视同仁。

当年成欠丰,地方上的繁荣受到威胁时,官员们就协力籴谷救荒、降低税收,士绅们也往往用其部分财富来捐助诸如教育、赈济、修桥补路之类的地方服务事业。

最后,周期性的财产再分配难免要发生,总有一些新兴的人家取代了过去有钱有势但却在走向破落的人家。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封建王朝的各种扶持政策与民营部门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市场体制,地方乡绅对基础设施修造的捐助,财产的不断再分配,以及不断增长的货币投放,所有这些,使得供给的增长,或者说使供给与上升中的需求保持同步增长成为可能。

1780年前的清代经济,经历了由货币投放量增加而导致的需求提高压力下的通货膨胀,经历了铜币和白银的流通速率逐渐加快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个阶段。其结果乃是市场需求的增大。

然而,在1780-1820年之间,物价的上浮却更加缓慢。

尽管官府不得不花费1.2亿两白银去镇压波及五省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3年),由是耗尽了国库,但是从物价、外贸以及铜币和白银的兑换率等等经济指数来看,并不曾出现经济跌落的迹象。

如果当时官府被迫提高赋税,以期从民营部门获取更多的资源,那么百姓就会为此同官府展开竞争,物价就会相应上升。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并没有发生尖锐的暴涨式的物价上升。由于官府动用国库积存来调动资源以镇压起义,从而使新的需求得以产生。同时,随着国库盈余投入使用,货币投放及其流通速率也提高了。

这些支出很可能刺激了经济活动,并增加了某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因此或许也就抵消了直接受到起义影响的那些地区的生产下降。

自1826年起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

1801-1826年间,约有7460万枚银元由于广州的对外贸易顺差而流入中国。但是1827一1849年,却有1.337亿两银元流出中国。

前所未有的银元外流,尤其发生在广东和福建,是因为银子被用来购买走私的鸦片。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由此引起铜对银的兑换率急剧上升,甚至波及到诸如直隶这样的北方省份。通常收纳银两的个人和部门于是把银两囤积起来不再脱手,致使白银在市面上的流通量降低。外流引起白银短缺,结果生产资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银子数量大大减少。

东南各省面临通货紧缩的严重局面,导致了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清廷很快就意识到了白银外流与囤积所隐含的严重后果。

比如1828年,当苏州府因银子缺少引起贸易衰退时,清廷即指示当地官府借用2万两库银购买市场上价值相当的铜,其后如果银价下跌,当地官府还必须买进银子以补还所借库额。其他一些地区在不同时期也都接到过类似的圣谕。

官员们纷纷上奏清廷,列举白银短缺给贸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建议朝廷铸制新币,或确认当时正在市面上流通的外币为法定货币,但是都未能见用。

银子的短缺,为什么会给经济带来如此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冲击呢?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许多城市商人向他们的经纪人预付银两,以从集镇市场上购买原料和半成品,而农村的丝、茶、甘蔗等物的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预付白银来雇用劳动力,并作发货准备。

因此,从集镇到农村的白银流量一旦减少,农村销往城市的产品剩余就跟着减少,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自然也就要紧缩了。

地主和富户所雇用的半工削减,佃农数量也减少了。

现金工资流动量由是下降,家庭必须控制开支,导致当地市场内部及远距离市场之间的交换量变小。各家在奢侈品上的花费在减低,盛典的举行不多了,去庙堂、商店和饭馆的人也少了。

整个19世纪30年代,通货紧缩一直存在,只是偶尔有所缓解。

失业的人数在上升。

许多家庭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别处谋生,以致无业浮动人口变得愈发显眼。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银子的短缺也增加了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增加了赋税。

曾国藩在1851年曾就当时的新情况写道:“(赋税)主要以银货交付,而很少以实物缴纳。普通百姓收入的是田里的稻谷,当他们卖掉稻米换取现金时,谷价很低…而他们以现金兑换银两时,银价却很高。”

农民不得不出卖更多的粮食,得到现金来换取银子,以便支付地税。甚至当债务人用银子偿还贷款时,也会发现他们的债务负担已大大加重了。

加重了的赋税和债务负担迫使许多家庭压缩商品购买,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需求,并影响到许多生产者的收益。

继1850-1865年间生产和交换的急剧下降之后,经济开始复兴,重新呈现出清朝早期的那些基本特征,缓慢的增长率也似乎已经恢复。

相对分立的条约口岸的工商业活动,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机制,包括新的技术,扩大的外贸,以及大大改观的体制。

但这些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影响,仍然只是极其次要的。

总起来看,中国前现代经济的运作是顺利的,主要借助广泛可用的劳力而缓慢地在增长。

如果增长来自于其他种类的投入,或来自于决策,那它可能会成为更加富有意义的追求目标。

西方如何看待清朝?从西方学术著作中翻译的有关清朝经济的内容


沙俄的统治者仍急切地追求增长,因为他们有着扩张的目标和敌对的邻国;为了获取长途贸易产品的可比收益,日本诸藩也在互相竞争。

然而清朝统治者却缺少类似的刺激。至少直到19世纪,他们从未遇到令人惊惶的预算赤字,也未感到来自像日本武士或沙俄农奴主这样一些被剥夺了社会特权的阶级的压力,他们要求朝廷采取行动以解脱其窘困,八旗子弟和沙俄农奴主和日本武士完全不同。

清朝统治者根本缺乏不得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那种感受。

相关内容

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1850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汇率)文档下载: PDF DOC TXT